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

20110626的晚餐

今晚食埋條鹵牛腱,灼一份牛柏葉,幾條凍蘆筍。

先前查太問我整了個車厘子批未,答案當然係未啦,今年的車厘子唔平,所以一直都沒有買來吃。

不過有人問到就係超市買包返來整下啦。

絕大部份跟足食譜去整,只係材料份量減半,不過就有幾粒車厘子蓋不過。

焗完啲色唔係咁夠,為咗要加色,就放高啲用大火去烤,唔記得好受火又走咗上網睇返張相,結果個邊有啲燶咗,不過都仲係入得口個種焦香。


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

世界真細小

襯天氣好都係時候出外行一下。

中午時份去到長洲,走上北邊的山頭行一會。到二點幾就回到東灣。

忽然見到麥氏伉儷推著嬰兒車前進。

到黃昏時間就到避風塘邊用膳。

粟米羹。

西檸雞。

蒜泥蒸蟶子。

椒鹽鮮魷。

腐乳通菜。

叫豉椒炒蜆,來咗碟油鹽水。

最後都更正返。


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

20110622的晚餐

塊美國豬扒解好之後用小許豉油及胡椒略醃,今次唔煎封個面,用160度焗兩小時。

豬扒入面多汁好鬆軟,食一半,明天再吃。


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

20110621的晚餐

去完海馬公園玩咗一整天。

一早起身用壓力煲加雞湯炆好咗啲鴨腳,返來加啲瑤柱、火腿及冬菇炆多半個小時就食得。另外炒多碟涼瓜炒牛肉就係老婆的生日晚餐啦。


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

20110619的晚餐

係城市超級見到有隻解好凍的紅白藍。

用自由式整法去燒,連兩隻小狗都食得好開心。

買咗啲扁意粉。

用茄汁煮。

又係食藍青口。

青水煮白蘆筍。

豉汁炒蜆。

蒜泥粉烏筍。

焗多個橙酒梳乎里。

 

 


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

日本甜點


日本葛餅,啲黃豆粉最好食。


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

20110612的晚餐

昨日係九龍灣買咗啲日本魚干,加啲煎節瓜又一餐啦。



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

20110611的晚餐

今個星期又入去搵乒乒。由於都係即興關係,繼續食超市餸菜,去完九龍灣再入坑口。



係九龍灣買咗隻未解凍的法國白油雞,不過急解覺得唔會好食,再去坑口買隻冰鮮的。都係例牌中西混合醃,用啲蒜泥、蔥頭、雜香草、豉油、魚露、鹽及胡椒去醃個雞腔,焗時表皮加少許鹽。



個髀位攞多咗啲皮,個胸位就少咗啲。



買咗啲荷蘭白蘑菇,加啲火雞煙肉、蒜泥、胡椒、芝士及牛油去焗,外皮乾身,但啲菇肉就好多汁。



天氣熱,繼續食沙律。



見有日本青椒仔,釀墨魚肉去燒。



驚唔夠肉食,買咗啲羊架,不過啲肉好乾。



是日甜點,雞蛋鮮奶油烤蘋果。用日本產的大鐘納格果二個,去皮去核切片後加三十克紅糖、三十克牛油及少許拔蘭地一百八十度焗廿分鐘,再加入用一全蛋及一蛋黃、二百亳升忌廉及三十克紅糖拌成的蛋漿再焗廿分鐘。今次用上生鐵器皿,時間應該要減少許。



乒乒的小食,蛋白酥皮包三文治,初頭以為佢地會分開食,但結果係識一齊食。



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

20110609的晚餐

買咗啲羊頸肉都有一段日子,今日終於煮來吃,冇羊湯就用牛湯去炆,炆咗一小時唔係好夠稔,下次要多加半小時先得。



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

20110608的晚餐

今晚啲餸菜冇乜色水,燒豬肋骨及洋蔥炒蘑菇。



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

20110604的晚餐

六四又去搵乒乒。

今晚食啲簡便餸菜,全超市購買。

係佐敦買咗啲法國麪包。

加罐羅宋湯。

沙律。

清水煮塔斯曼尼亞青口。

西班牙黑毛豬,用芝士加火腿包住再上蛋漿及麪包糠去煎。

睇電視學的法式甜品,Apple Croustade ,第一次用Phyllo Pastry去整甜品,脆就夠脆啦,係細節仲有啲地方要改善。


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

世上最致命的 10 條道路

只有想自殺的、瘋癲的或是受僱行事的,才應該到那 10 條路駕駛


每年大約 130 萬人死於交通意外,而世界衛生組織宣佈了 2011 至 2021 年的《道路安全十年行動》。


但當那些死亡許多都能夠由更小心駕駛來防止,那裡還有一些道路可以測試任何駕駛者的技巧和膽量。 無論那是髮夾彎、極斜的下山路或是通往戰區的道路,以下有一些世界上最致命的公路。


10.意大利 Stelvio 山口


  死亡評級: 1/10


  有些道路看起來比真實的危險得多。 但那不代表可以接受只欣賞阿爾卑斯山的風景,而忽略前面的路程。


  位於意大利阿爾卑斯的 Stelvio 山口有比 Helena Bonham Carter 的髮夾更多的髮夾彎,它就像一個可愛的小孩在山上亂畫。 但不要中計。


  它高 2,000 米,只有一個矮的混凝土造的欄,在你和陡峭的下山路中間,你最好還是不要向下望。 在 60 個 180 度轉角的其中一條路上,稍為快一點點都會釀成不幸。


9. 智利 Los Caracoles 山口


  死亡評級: 2/10


  這些陡峭的、讓人感到頭昏的回旋彎,就遍及安地斯山脈,它位於阿根廷的 Uspallata 和智利的 Los Andes 中間。 這偏遠的地點位於海拔 3,176 米,一行列連接著的貨櫃車,使駕駛更觸目驚心。


  而且那裡沒有圍欄。


  可是,即使觀光巴士使用該道路,意外次數並不頻繁,至少不是冬季時被雪堵截就行。 有個更容易的選擇,就是搭飛機去,或乘 Transandine Railway — 如果它在任何時候恢復行駛的話。


8. 克羅地亞的海邊道路


  死亡評級: 5/10


  一個國家每年經歷平均 11,650 宗交通事故,克羅地亞也在 Association for Safe International Road Travel的世上最危險道路名單上出現,也不足為奇的。


  在 Adriatic 沿岸道路上,交通擠塞及超速都屬於問題,那些因為路上的盲眼轉角位、依附著懸崖的急彎,還有經常欠缺安全圍欄,在該區都是臭名遠播的。


7. 英國 「寡婦製造者」(The Widow-maker)


  死亡評級: 6/10


  通過英格蘭的 Peak District 這條景色優美的鄉村道路,被 Road Safety Foundation 於 2010 年列為英國最危險道路,它由 2006 至 2008 年有 34 宗致命及嚴重意外。


  讓人悲傷的是,大部份傷亡者屬電單車司機,他們是來享受那個寬闊的空間與田園的風景。


  可是,道路上那些位於陡峭的路堤與石牆旁凶險的彎位,讓它遠比看起來更危險,引致它在當地有個恐怖的綽號,叫作「寡婦製造者」(The Widow-maker)。


6. 中國太行山郭亮隧道


  死亡評級: 6/10


  郭亮隧道位於中國河南省,它夠讓現今的司機感到可怕,那些從 1972 年在太行山崖邊砍出這條 1.2 公里隧道的中國農民,証明這條路是致命的。


  他們有些人在建造工程裡喪生,而這工程主要是靠手工開鑿而成的。 四米闊及五米高,多岩石的峭壁旁,隧道也有一些開口的邊緣,因此它的別稱「此路不容許犯錯」是頗貼切的。


5. 印度 The Zoji 山口


  死亡評級: 7/10


  The Zoji La 是 Kashmir 與 Ladakh 中間的山路,它更有點像通往喜馬拉亞山脈西面灰塵瀰漫的道路。


  但它是一條保持 Ladakh 人民與外界聯系的生命線,儘管它時常被冬天的大雪堵塞。


  一段長九公里、迂回曲折、位於 3,528 米海拔山上的道路,一旁並沒有圍欄,而另一旁只有岩石。 絕對不適合任何受頭暈折磨或懼害怕山勢人士。


4. 巴基斯坦 Karakoram 公路


  死亡評級: 7.5/10


  Karakoram 公路的 Khunjerab 山口,海拔 4,693 米,連接著中國和巴基斯坦。 這條公路常有山泥傾瀉和水浸的情況出現,更壞的是,巴基斯坦的那段道路是沒有鋪好的。


  但它仍是吸引旅客的地方,沿著舊絲綢之路穿過一些壯觀的山峽。


  它被命名為「友誼公路」(Friendship Highway),縱使 810 名巴基斯坦籍和 82 名中國籍的工人在工程期間喪命,那些事故多數是由山泥傾瀉做成的。


3. 伊拉克死亡公路


  死亡評級: 8/10


  現在大部分的伊拉克道路都是危險的,但由科威特市到伊拉克巴斯拉的 80 公路被紀錄在歷史裡為「死亡公路」,那時是第一次波斯灣戰爭,於 1991 年二月,當伊拉克坦克和貨車縱隊撤退時給美國戰機炮擊,摧毀了 2,700 架車輛。


  死亡人數還未準確計算出來,估計數字由 300 至 10,000 之間。 當世界各地廣播了的焚毀車輛與燒焦人體的照片幾天後,戰爭才完結。


2. 玻利維亞的死亡之路


  死亡評級: 8.5/10


  被美洲開發銀行宣佈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路,由La Paz 到 Coroico 的路徑急促地下降 (65 公里裡佔 3.5 公里) 。


  當這成為一個單車冒險家的遊樂場,那些擔心都變成真的危險。 當地貨車及擠擁的巴士仍然定時行駛,及經常失控掉崖,造成每年 200 至 300 人死亡。


1. 阿富汗由 Jalalabad 到 Kabul 的路


  死亡評級: 9.5/10


  許多道路已被稱為「最危險」,但長 65 公里、由 Jalalabad 到 Kabul 的公路比其他最危險的引起更多的注意,這公路通往塔利班領土。


  但它不是令 1 號公路危險的主要原因 — 它是由狹窄蜿蜒的小路組成的,高 600 米,那條路可到達 Kabul 峽谷,還有魯莽的阿富汗司機嘗試趕上超重的搬運貨車。


  每天都出現致命的撞車事故。


意法風味濃 雪花飄香莎樂美腸

(星島日報報道)平日到餐廳品嘗沙律、薄餅,廚師都會加入莎樂美腸作配菜,其味道天然帶鹹香,與風乾火腿一樣是開胃食材。今天由專家Ivy教路,講解不同國家的莎樂美腸,以及如何選購合心水的出品。


小農場出品 肉味濃郁


  走進超級市場,在賣風乾火腿的凍肉專櫃,你會找到長度、粗幼不一的莎樂美腸。它們各有風味,表面鋪有一層白色麵粉,像迷你法包一樣,原來麵粉可吸去多餘水分,保持莎樂美腸乾身,不易變壞。city'super的食材顧問Ivy(見上圖),有二十多年售賣及採購莎樂美腸的經驗,她表示大部分莎樂美腸以豬肉造成,「部分會加入牛肉、雞肉、野味以及香草等。風乾火腿選用豬的前腿和後腿,莎樂美腸則以豬的肩肉和前腿製成,這部分的肉偏瘦和活動較多,所以脂肪少而富彈性。至於白色油花來自豬背部的肥肉,味香卻沒有豬腩的油膩,可以令腸身軟滑帶油香。」至於如何製作莎樂美腸?不同國家方法有異,但一般會將醃製豬肉攪碎,加入肥肉粒、香草及調味料攪拌,然後塞進豬腸衣內,放入雪櫃發酵。最後吊起來風乾,整個風乾過程,大概需時四個星期或以上。


  在意大利、法國、德國及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有出產莎樂美腸,種類繁多,大家該如何選擇?Ivy推介意大利和法國出品。原來意大利有很多小型農場出產莎樂美腸,比大品牌出品更有個性和風味。例如意大利的Falorni,便選用產自托斯卡納(Tuscany)農場的Cinta野生黑毛豬,這種豬的頸部和前腿都是白色,做出來的莎樂美腸肉味濃郁,充滿鹹香,煙韌有嚼勁。另一農場推介是牛肉豬肉莎樂美腸,特別加入的牛肉,是來自當地歷史悠久的牛種Chianina,牛肉味濃郁。


  野生豬製成 最有嚼勁


  至於法國莎樂美腸,亦有不少選擇,例如Le Galibier是來自法國薩瓦省(Savoie)的品牌,該省位處山區,盛產風乾食品和芝士,以帶堅果香味的Beaufort芝士最聞名。農場選用阿爾卑斯山長大的豬,加入芝士、羊奶、核桃和黑胡椒等造成不同風味的莎樂美腸。小記推介核桃味,除口感豐富,核桃與肉香亦很匹配。德國莎樂美腸以大品牌為主,造型較特別,例如有心形和以芝士做外層。Ivy表示,店內的德國莎樂美腸,腸肉味道分別不大,但外表添加了不同的食材,例如青胡椒、芝士,以造成不同的風味。


  Ivy建議客人如想購買質感軟滑的莎樂美腸,應選擇較多白色油花、有嚼勁,並以野生豬肉製成的莎樂美腸。莎樂美腸可生吃,與沙律菜很匹配,建議切成薄片,進食時才逐片撕去腸衣,吃剩的莎樂美腸應以保鮮紙包好切口,放在雪櫃貯存。Ivy表示西班牙人喜歡用紅酒來煮莎樂美腸,或以番茄、洋葱和蘿蔔來燜煮。店內亦有較細小的莎樂美腸,可讓小朋友當零食吃。


太陽能電池進化 纖薄易攜

(星島日報報道)日本核泄漏事故,令不少科學家積極尋求其他較安全的能源,中文大學花了兩年時間,成功研發出一種安全、低成本、高效率的銅銦鎵硒(CIGS)薄膜太陽能電池,這類電池強調纖薄易攜,厚度只有頭髮的十分之一,而一塊十平方厘米的太陽能電池,只須三小時即可充滿一部手機或數碼相機的電量。若果全港樓宇天台都覆蓋這類太陽能電池,更可為全港提供四成電力。

  太陽能發電提供安全、潔淨的可再生能源,可替代傳統燃煤發電和核能發電。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達一成七,是大中華區內同種電池之冠,只比目前世界最高光電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稍遜約百分之三。中大物理系教授蕭旭東表示,電池即使在弱光下也能發電,下雨也沒有影響,只是發電量較少,平日毋須特別保養。

  不過,蕭旭東表示:「多重摺疊和揉搓對電池有損,須用塑料片作電池的保護膜。」由於新研發的電池質地柔軟,如把電池置於手袋上,便可製成具充電功能的產品。

  新研發的電池成本較傳統太陽能電池便宜一半,一塊十平方厘米的電池只需四至五角美金,即相等於港幣約四元。蕭旭東指,十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每天可產生一千瓦電,相等於五至六度電,為家庭建造一套系統約需三萬港元,壽命可長達二十年。蕭旭東笑言,以自己的四人家庭為例,平均每天用十度電,每度電約一元,長遠計花三萬元建造系統是值得。

  他又表示,若全港樓宇天台都覆蓋太陽能電池,可為全港提供四成電力,每年可減少排放一千五百萬噸二氧化碳。

  蕭旭東表示,目前已在深圳廠房製成四十厘米乘六十厘米面積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,終極目標是製造出六十厘米乘一百二十厘米面積的電池。

  不過,難處在於銅、銦、鎵、硒四種原料在如此大面積下容易出現不均勻的現象。如有投資者支持,蕭旭東估計一年半內可達成終極目標。

  中大這次研發出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共得到八百萬元資助,一半來自中大,一半來自政府的創新及科技基金。蕭教授表示,如港府有引導趨向發展太陽能,他相信太陽能發電可很快在香港市場廣泛應用。


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

把關原材料 杜絕塑化劑

【明報專訊】這次台灣塑化劑污染的主角「起雲劑」,在當地屬合法的食物添加物。台灣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網頁指出,起雲劑通常由阿拉伯膠、乳化劑、棕櫚油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製成,原本不應含有塑化劑。但據當地傳媒報道,由於棕櫚油的成本是塑化劑的五倍,不法商人為了降低成本,增加產品穩定度,惡意以塑化劑DEHP及DINP取代棕櫚油,造成是次風波。


代棕櫚油 成本少4倍


該局表示,當地食物製造商除把起雲劑添加在運動飲料、果汁及果凍等食品外,也可能用在優酪(乳酸)或檸檬果汁粉末等食品,目的在於幫助食品的乳化(令水及油兩類成分混合均勻);也有當地傳媒報道,廠商在果汁中添加起雲劑,製成品看起來較濃稠,給人用料豐富的感覺。


香港專業教育學院(柴灣)應用科學系講師兼食品科學及食物安全課程主任方麗影表示,起雲劑屬結合多種食物添加劑的「複方」,並不屬於國際通用的《食品法典》所列的23類食物添加劑之一。起雲劑由當地製造商自行調配,原料取自上述23類食物添加劑。她稱,《食品法典》所列的23種食物添加劑屬「單味」,而類似台灣般自行調配成「複方」的食物添加劑,在日本也最常見。


方麗影指出,食物安全事故層出不窮,也愈來愈「新奇」。為了保障產品安全,製造商或特許經營者宜做好原材料把關工作。「就如醫院或藥廠有藥劑師駐守,業界也應有專責食物安全的監控員或安全主任,化驗原材料,看看有否問題。」她相信,原材料安全,一定程度上保障製成品的安全,總比事故出現後才追查為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