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星島日報報道)老一輩的人都會認為新生兒胖胖的才夠可愛,因而不斷鼓勵孩子多進食,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,兒童過度肥胖會與成人一樣,可增患多種疾病的風險。最近更有研究指,過度肥胖極有可能影響智力發展,而另一方面,兒科醫生亦提醒家長,兒童發育期過度瘦弱,同樣有可能令腦部缺乏足夠養分,妨礙發育而影響智力發展。
文:Chris 部分圖片:星島圖片庫
肥胖損整體健康水平
對於胖就是健康的傳統育兒觀念,兒科醫生張傑表示,近年這情況已有所改變,因為愈來愈多家長了解到,肥胖兒童可增加患上各類慢性疾病,如冠心病、二型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血管硬化等機會。過往很多幼時較肥胖的兒童,至青春期後均會逐漸回復正常體形,但由於近年學童運動量不斷減少,而營養吸收過剩問題又愈見嚴重,導致由兒童期至青少年階段仍屬肥胖者人數日增。研究發現,於1993年時六至十八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中,只有11.7%屬於肥胖,但到了2006年已增至21.7%,預計於2013年,比率更會上升至25%。可見如不及早改善問題,上升趨勢將難以遏止。雖然年少時或暫無明顯影響,但當他們長大成人後,過胖的危險因素或病徵便會隨之一一浮現。
血管受阻減腦部供血
張醫生續稱,近年醫學界亦懷疑肥胖可對兒童的智力造成負面影響。主要涉及生理和心理兩方面。生理上由於肥胖兒童進食量較多,胃腸的負擔和所需血液流量較高,令輸送到腦部的養分和氧氣量亦相對減少,有礙腦部發育。胖童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亦偏高,有機會於血管積聚,增加動脈出現粥樣硬化的風險,如阻礙到供血至腦部,可引起腦組織缺氧,從而影響腦部運作機能。其次,由於胖童體態臃腫、行動遲緩,易成友儕嘲笑對象,因而較易造成孤僻和自卑的心理,有可能令其抗拒上學而影響學習表現,長遠而言亦窒礙了啟發智力的發展。
過瘦礙記憶集中力
另外,張醫生補充,原來過瘦對智力發展亦絕非好事。因為體重過輕的兒童,絕大多數均屬於因偏食、食量不足而引致偏瘦。幼童出生至兩歲期間,為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,若營養不良可令腦部難以吸收到所需養分,例如奧米加三脂肪酸、維他命B、C,以至各種微量元素,如鎂、鋅、錳等,長遠有機會引致記憶力下降、學習障礙、精神不集中,甚至導致情緒不穩及患上過度活躍症,從而影響到學習成績也會較差。總括而言,維持中庸合適的體重水平,為智力良好發展的其中一大關鍵。
餵母乳免體重失衡
初生嬰兒自出生起,首半年內所攝取的營養,包括從母乳或奶類吸收到的養分,會對嬰兒初期的短期發育,包括身高、體重等起重要影響作用。部分兒童日後過胖,或與此時期吸收過量營養所致。
另亦有研究發現,配合兒童不同的發育階段,調整合適的養分組合,有助避免生長期過重。張醫生表示,母乳最具有這種調控特效,因其包括了幾近嬰兒生長和發育所需的所有營養素,而且可隨嬰兒不同發育階段而改變,亦即嬰兒處於高速發育階段時,母乳的營養濃度會愈高,相反須減緩發育時,母乳營養濃度就會自行調整至較低。
幼童進食三大守則
1. 避免偏吃餵食法:斷奶後父母須仔細觀察子女飢餓或吃飽的徵狀,並以鼓勵而非強逼方式讓其進食。若孩子拒吃,應耐心餵食,並嘗試提供多樣化的食物,同時減少用餐時讓孩子分心的影響因素。
2. 掌握幼兒胃容量:六個月的嬰兒胃部容量只有約一百二十毫升,待一歲時,容量亦只會增至約二百毫升,相比成人約九百毫升的胃容量,家長須留意餵哺分量,維持少食多餐的進食模式。
3. 留心蛋白質攝取量:母乳的蛋白質濃度雖較低,但因含高質素乳清蛋白,故濃度低亦能滿足嬰兒需要。部分蛋白質含量偏高的奶粉,幼兒飲用後易加快生長而過重。故如須飲用奶粉,應以蛋白質量低為宜。
監控BMI勿超標
要評估子女有否過重或過輕,可將體重(公斤)?畟身高(米)?畟身高(米),即可得出其「身體質量指數(BMI)」。
年齡 過重(男) 過重(女) 過輕(男) 過輕(女)
2歲 ≧19 ≧18.3 ≦15.2 ≦14.9
3歲 ≧19.1 ≧18.5 ≦14.8 ≦14.5
4歲 ≧19.3 ≧18.6 ≦14.4 ≦14.2
5歲 ≧19.4 ≧18.9 ≦14 ≦13.9
6歲 ≧19.7 ≧19.1 ≦13.9 ≦13.6
7歲 ≧21.2 ≧20.3 ≦14.7 ≦14.4
8歲 ≧22 ≧21 ≦15 ≦14.6
9歲 ≧22.5 ≧21.6 ≦15.2 ≦14.9
10歲 ≧22.9 ≧22.3 ≦15.4 ≦15.2
11歲 ≧23.5 ≧23.1 ≦15.8 ≦15.8
12歲 ≧24.2 ≧23.9 ≦16.4 ≦16.4
■若缺乏運動、社交等正常活動,智力發展也可因而受限制。
■醫學界現已將胖童視為潛在病人,列入須密切監控健康一族。
■幼兒進食固體食物的初期,為孩子會否養成偏食惡習的重要階段。
■母乳餵哺期愈長,兒童將來體重失衡風險愈低。
■選購幼兒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前,應先請教專業人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